济广高速公路济南至菏泽段改扩建工程全长152.7km,全线由双向四车道改扩建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;项目途经四市九县,沿线噪声敏感点分布密集,评价范围内共有124个环境敏感点,且线路涉及自然保护区、风景名胜区、地下水水源准保护区及泉域补给区等环境敏感区。项目跨区域特征明显,生态环境敏感,复杂性极高;传统的环评技术手段已难以满足项目环评的要求,开展高质量、专业化的环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。
(一)、组建专业的项目团队
专门成立项目组,项目团队既有深耕环评领域多年、交通类环评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,也有掌握前沿理论知识的青年才俊;各成员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,全力以赴应对项目中的各项难题。
(二)、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
技术层面积极引入并熟练运用先进的环评技术手段。针对项目的噪声影响评价,采用高精度的声学模拟软件,并结合实地监测数据,精确模拨交通噪声在不同时段、不同环境下的传播规律,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降噪措施提供有力依据;对于项目建设可能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,充分运用GIS技术,借助“Erdas”“Envi”、"最大熵MaxEnt”等软件开展生态遥感解译,全面分析动梢物栖息地、生态廊道等生态要素的分布情况,规划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案,最大限度降低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。
(三)、攻克项目难题,逐一化解应对
线路穿越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,面临着复杂的生态环境与审批协调难题。项目团队多次奔赴现场开展详细的踏勘工作,并积极主动地与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进行沟通协调,依据不同主管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,精心编制了《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》以及《风景名胜区选址方案专题报告》,凭借扎实的内容、科学的分析,专题报告均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取得主管部门的意见。项目同时涉及水源保护区和泉水补给区,为解决此问题,项目组查阅了大量资料,涵盖了同类型项目处理案例、各类政策法规及专业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成果等,从多维度掌握水源保护区和泉水补给区保护的关键要点;同时积极主动地与主管部门及行业专家进行交流,就项目中可能对地下水和泉水产生影响的诸多细节问题进行探讨,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。基于前期充足的资料储备及从主管部门和专家获取的宝贵建议,最终成功取得名泉主管部门的认可与意见。
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项目环评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最终取得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的批复。2021年底,济广高速公路济南至菏泽段扩建工程按时开工,保障了项目预期的经济效益得以按时实现。